top of page
2016winter-封面.jpg

從紅寶破裂處的殘留物
探討寶石結構問題

      Durability of a Broken Glass-Filled Ruby

※ 本篇重點節錄自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發表於美國GIA G&G 2016 Winter冬季號雜誌刊登內容

許多喜愛紅寶石的擁護者可能不知道,只要是從礦區挖掘出未經任何人工處理﹙無燒﹚、就能夠展現美好色彩,絕對是極少數且價值不斐的;而從另類的角度來看所謂的「熱處理」這項技術,它不僅成功的將那些大多數原本不具吸引力的紅寶,透過適當的熱處理來增加其外觀價值,還間接造福了不同需求的消費市場,因此要看待紅寶石熱處理這個問題時,應該用更客觀的角度來衡量它所處的位置;目前國際間的一些鑑定單位也將不同程度的熱處理做出定位,藉以區隔市場,因此「熱處理」不但增加了紅寶市場的質量,也促進了一些消費者的購買力,讓市場更為活絡。

自從紅寶石的加熱與填充處理技術的大量應用後,雖然普及了原本品質不佳的紅寶在市場中的商業價值,但也相對考驗著鑑定單位的功力。”殘留物”一詞應用在紅寶熱處理時,它不但代表著不同化學元素的運用,同時業界也關心殘留量的多寡,因為這些處理正反映出寶石本身結構優劣與寶石定位,因此當今紅寶石市場對於熱處理與否、以及殘留量的多寡尤其重視。本文的鑑定實例,即是因為一顆不慎破裂的紅寶石,所延伸出的相關寶石結構問題,


 

寶石結構優劣與殘留量多寡的關係

這是一顆破裂紅寶的鑑定,客戶描述紅寶石破裂的經過始末,自行推論是鑲工師傅在鑲嵌過程中,不慎壓破;但據轉述該師傅並未過度使力,而此顆紅寶即發生破損情形。也因此客戶對於該顆紅寶的品質狀態提出了質疑,希望經由鑑定能確認寶石本身的結構狀況。

這顆已經分裂成破損各半的紅寶石,原為橢圓型刻面切割、並附有一張天然紅寶的國際證書並註明為無燒。它重約2.08克拉(後來破裂成1.10ct與0.98ct)、破裂後可測量尺寸約為8.2x5.7x4.1mm,折射率為1.762-1.770,比重約4,螢光反應為弱螢光,常規鑑定與紅外光譜比對均證實為紅寶。而從顯微鏡觀察內含物結構後,初步證實為天然紅寶,再針對該破裂處進一步觀察,有一道明顯且大面積未癒合之指紋狀裂紋,是由寶石裡層延伸至表面,其方向與破裂的角度幾乎一致,橫跨整顆寶石表面,由此可知該寶石的原本狀態已有先天的結構性瑕疵。

 

觀察其主要破裂處的指紋,及周邊其它指紋及縫隙後,發現具有熱處理過程後的殘留物。過去在觀察紅寶石因熱處理所留下的殘留物時,多數可以在寶石內部結構、甚至寶石表面縫隙口測得,對於那些沿著寶石表面縫隙滲入裡層的殘留物,往往會延著寶石內含物的本質依附呈現,像本案例因為破損而露出表面的殘留物,反而引起我們進一步的研究興趣。在經Micro-EDXRF測試得知該殘留物主要為矽玻璃(Silica Glass),這也是近十多年來常在紅寶加熱技術中被發現的添加物之一;也從顯微鏡觀察中發現一些由填充物所形成的壓扁狀橢圓形氣泡,留存於許多縫隙中。

 

以DiamondView進一步去觀察該寶石結構,從螢光照明(UV light)下可以清楚看到殘留物的分佈,它在破裂處(液狀指紋裂隙中)的殘留更形明顯。Silica Glass Filled矽玻璃填充熱處理對於紅寶有淨度提升的作用,對於那些結構較差的紅寶而言,熱處理後的縫隙未必可以完全癒合,也就是說客戶這顆紅寶原本的狀態已經達到瀕臨危險的結構型態,若能在鑲嵌前及時發現,或許可以避免破裂的產生;此外它的現狀已確認經熱處理,與原先所持有國記證書上所記載之無熱處理不符,在此不討論當中產生差異性的可能因素,僅強調為什麼透過鑑定重複去確認寶石品質的重要性。另一種可能發生在紅寶石更大縫隙處理的方式,就是填充處理,一樣具有提升寶石淨度的作用,附帶說明於下。

 

 

玻璃填充處理紅寶

玻璃填充處理常使用於面積大或裂縫較為嚴重的寶石。最早被發現玻璃填充是應用在鑽石中較大的裂縫中,藉以降低裂紋的明顯度,而同樣原理也常被應用在蛋面型切割、透明度差、縫隙多且深的紅藍寶石身上,不過在刻面型切割的寶石上也有可能出現。玻璃材質用於縫隙填補,若有一些面積大的瑕疵修飾也可能利用玻璃加色來優化它,使紅寶更紅、藍寶更藍,不但遮瑕還可以潤色。
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經過玻璃填充後的寶石,若在鑲工過程中遭遇高溫,其穩定度就有疑慮。玻璃填充物在高溫下可能被熔解,熔解後的液體順著寶石縫隙竄流,凝固後的玻璃填充物有時候會呈現出白濁現象,而致影響寶石原本外觀,輕者在縫隙處隱約可見,嚴重者甚至擴及寶石全面,因此任何經過玻璃填充的寶石,在填充處理後的使用方式或在改鑲的過程時要特別留意。由於紅寶石優化處理的不斷進化,對於原本寶石較大的裂紋或縫細,若是使用傳統的熱處理原料較難達到理想的修補效果,因此混合性材質的使用包括玻璃在內,就成為選項之一。

有燒?無燒?怎麼燒?殘留程度? 都要弄清楚!

其實經過熱處理的紅寶也是取材於天然,只是透過高溫加熱技術提升品質;但並非每一顆原石都可以達到商業級的外觀,仍要取決於原石本身的條件。

「有燒無燒?」成了買賣有色寶石很多人會關切的議題,一方面源自資訊與媒體的普及,二方面也是鑑定技術與角度的改變而引領出寶石等級的再細分,對於懂跟不懂的人來看這個“有燒無燒”議題,可能延伸出不同的理解。曾看過一位銷售人員,利用“無燒紅寶”這項特點來強力行銷,還佐證無燒紅寶在國際上所享有的高評價;惟該紅寶從肉眼就可看到雜質、且顏色偏紫,當下筆者心想,這紅寶之所以無燒的原因,可能是即便去加熱處理都無法再改善其外觀條件,不如不燒。

常在鑑定紅寶的過程中,免不了會碰到客戶最關切的兩個問題,一個是「有沒有燒?」另一個則是「顏色好不好?」,這是個相關聯、卻又一體兩面的問題。如果單純以顏色﹙涵蓋其淨度﹚與有無熱處理這兩個因素來探討紅寶價值,基本會有以下四種組合狀況:

1 顏色漂亮+無燒

2 顏色漂亮+有燒

3 顏色不漂亮+無燒

4 顏色不漂亮+有燒

而由這幾項元素大概就可以反映出它的價錢了。如果再加入「產地」與「熱處理程度」的因素後,是不是更形複雜了!?本文所分享的案例旨乃在提醒紅寶石愛好者,寶石本身一如一個獨立個體,每個人都不一樣,不是單憑一張身分證明就可以完整了解;若要作出評論應該用更客觀的角度去多方考量,才能真正領略它的價值

LaiTaiAn Gem Lab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