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小姐是個手鐲愛好者,除了手鐲,其他樣式的墜飾、耳環等成品一概不看,有機會總是到處看到處找,除了珠寶店家會逛,百貨專櫃也不錯過,甚至網拍也是她看貨的所在。由於她的手圍較小,要找到適合自己手圍的機會也不多,所以每隔一陣子要來鑑定的時候,就知道她又找到合適的玉鐲了。
「這隻手鐲整體看起來沒啥問題,但細看這邊有一小塊透明中空的晶體,很像有做灌膠處理,老師您再幫我檢查,有問題我可以馬上跟店家反應。」廖小姐邊旋轉著手鐲,邊說著其有疑慮之處。
我回答廖小姐:「別擔心,我們的鑑定過程並非取樣、都是全面性的整圈檢查,您需要一些等候時間,鑑定完會跟您報告結果狀況究竟是如何。」
「好好好,那就麻煩老師趕快幫我看一下,我先去處理一下其他事情,待會馬上回來拿。」廖小姐匆忙的收好包包,趕著搭車跑下個行程。
此玉鐲重約244.29克拉,尺寸約70x14mm,折射率卻得到兩個數值,分別是位於透明區塊的1.54(spot)以及其他部位的1.66(spot),比重為3.32,分光性出現437nm的翡翠吸收峰,再經過紅外線與拉曼光譜掃描也確認是天然的翡翠A貨;而進一步的全面性結構檢查從顯微鏡下放大觀察,亦為天然翡翠結構,無人工處理。我們特別針對廖小姐所質疑的那一小塊透明中空結晶體檢測,也就是在折射率出現1.54(spot)的位置,其內部是呈現天然晶體結構,初步判斷為共生礦物,並非灌膠或其他人工處理。
此外,針對此處的透明晶體部位另加以顯微拉曼光譜檢測,在207,347,400,465及990cm-1等處都有吸收峰,至此證實確為霞石(Nepheline)。由於這個透明霞石包覆在翡翠結構中,而手鐲在原石切割過程中,剛好被切割於手鐲的表面,形成類似中空狀的特徵,但客戶的這件手鐲是完全沒有問題的,如果從特殊性來看,這個包覆霞石反而成為該只翡翠手鐲獨特之處。
翡翠為何出現”霞石”?
至於為何會出現”霞石”這種礦物?簡單來說,翡翠是在極為複雜的地質環境下生成,因其經歷了幾階段的地質作用,在多變的環境條件下而生成各種不同的種類,不是僅由單晶體礦物組成,多種礦物也會有不同比例交錯共生,而不同質的翡翠由不同比例的礦物所組成,但也有可能會單獨出現,以致最後所形成的外觀變化極大,因此每件翡翠成品皆有其獨特外觀。
翡翠主要是以含鈉的輝石為主,另含其他多種成分,有些成分讓翡翠顯得出水頭,而另些成分則可讓翡翠帶有綠色和其他顏色,當這些物質的巧妙結合,使得翡翠呈現出多變的顏色樣貌和不同質地。所以即便是同塊料切磨出的成品,儘管外觀近似,但仍可因內含的微量元素而有所差異,這也是每件翡翠成品都有其魅力之處。
有時候客戶拿著所謂“同一手”的翡翠成品來鑑定,同一手乃是業界俗稱,指的是同一塊料所切割出來的成品,例如手鐲。但有時客戶拿著同一手的幾只手鐲來鑑定,雖然都是A貨,但是最後的顏色描述與種地可能不會完全一樣,為此也會提出質疑為何同一塊料卻有不同的質地?如果讀者可以了解翡翠為多晶集合體的概念,就可以知道同一塊料確會存在不同的結晶成份與結晶過程,最後的外觀自然也未必會一樣,特別是體積越大者,更是如此。
既然撇除這只手鐲灌膠的疑慮,那麼灌膠的結構與反應又應是如何?
典型灌膠的結構&反應
玉石灌膠有其因果關係。為何要灌膠?翡翠灌膠的原因很多,時至今日早已不是秘密,探討相關的文章不勝枚舉,本篇不再針對該部分提出看法。但是“假設”該手鐲並非霞石礦物所致,而是灌膠處理,那又會是何狀況?以單一缺口或單一縫隙、而非整件的灌膠處理而言,當檢查的過程中發現異狀即會以更精密的儀器,做進一步的分析。仔細且完整的鑑定結果,就是要全面性的鑑定,當然也需要一些時間來進行。上述單一缺口或單一縫隙,而非整件的灌膠處理狀況,若未能確實檢查則可能會誤判為A貨翡翠了。
所幸本文案例最後仍是歡喜收場。
進階學習
翡翠可能包含哪些礦物?
翡翠屬於多晶集合體,由多種礦物組合而成,因此它的外觀因組成的礦物與比例不同,而展現出不同樣貌。翡翠的主要礦物組成包括以下三類,硬玉質翡翠、鈉鉻輝石質翡翠和綠輝石質翡翠,它們可能單獨存在或是伴生共存,多晶結構的這種特性也就是造成翡翠不同外觀與質地的主要因素。
翡翠還可能含有不同比例的次要礦物,例如角閃石族礦物、長石族礦物、以及非晶質物,本文所提到的霞石,就是屬於翡翠次要礦物中的長石族。除此之外,翡翠還可能包含含量比例更少的副礦物與金屬礦物,也就是這些複雜的礦物組成才得以造就翡翠多變的樣貌。